学生感言

  • 学生头像

    王汐燕

    很感谢北大给了我们接触名校的机会,以前觉得在北大读书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情,但是通过北大提供的这次机会,也能让我体会到名校的教学,同时在北大校园我也吃到了很好吃的食堂,认识了来自各地的优秀的同学们,以及教学的老师们,真的非常感恩相遇!

  • 学生头像

    全婉嘉

    尊敬的老师,您好! 非常感谢能够参加此次北大暑校课程,我的课程仅一周,但在这宝贵的七天里,我受益颇深,我想我永远难忘这一段珍贵的时光。我选的是《健康传播研究:理论与方法》课程,由许静老师和其他五位优秀的外校老师授课,许静老师有着严谨的治学精神、开放包容的思想、温柔平等的态度,她在课堂上的精彩讲授让我对健康传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树立了“严谨认真踏实”的研究价值观,而另外的五位外校老师也非常优秀、亲切,是国内外健康传播学界知名学者,他们对健康传播颇有研究,对其中的部分理论进行了讲解,让我们增进了对健康传播的认识与理解,每位教授各有特色,却共同展现了独特美好的研究风采。 在北大的一周,无论是课堂上,还是课堂外,我都能切实感受到“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格局与精神,也能感受到勤奋学习、求知若渴的学习氛围。我是法学生,在课余时间参观了法学院,当久闻大名的凯原楼出现在视野里,当我站在陈明楼门前,看见法柱高大正直地矗立着,莫名好像有热泪涌动,顿时想起那句“心有安邦济世志,手握正义恒立剑”,心里也立下了志向,希望能成长为更好的人才。未来我将牢记北大之精神,加速奔跑,愿在更高处与北大相见!

  • 学生头像

    郭思仪

    致谢 如今回看自己在十天内完成的两篇论文,由于时间紧凑、历史知识单薄,或有颇多语义不明之处,敬请朱教授斧正。 感谢包括朱教授在内的孜孜矻矻、胼手胝足的历史研究者,是你们让人类文明史始终鲜活灿烂,值得我们毕生景仰、步其芳尘。未来我将继续转圜于量化金融、应用统计、大数据、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等领域,也许终其一生都不会像朱教授这样皓首穷经于历史学的殿堂;但我将铭记2024年仲夏漫溯于未名湖畔的时光,将铭记朱教授在讲授西方文明史时眼底闪烁的骄傲、憧憬与怀往,那一刻我仿若听见历史微尘飞舞过的遗响,它们荧晔灼烁如璞玉浑金。 同样感谢作为我论题的古希腊英雄与中世纪骑士们,初稿题目为《高贵的悲剧》,但私以为即使他们中大部分的身影湮没于茫茫历史长河,依旧昭昭如日月之明、离离若星辰之行,故改为《荣耀的回响》。 希望有朝一日能以正式学生的身份走进燕园,与朱教授的课堂重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我将继续攀云于书山之嵯峨,砥砺前行在光荣的荆棘路上。 郭思仪 2024年7月9日

  • 学生头像

    蒲思宇

    课堂是自由和开放的,很多东西可以非常敞亮的放在课堂上讲,我从教授们身上感受到那种很强烈的文人风骨和社会责任感,窗外是一塔湖图的绝色,蝉鸣,槐花,阳光,教室里一群年轻人对着一篇小短文高瞻阔谈,这样的时刻会让我在未来怀念,那种年轻勇敢和纯粹被定格成永恒。 一次偶然,在图书馆看见一本书《燕园流风》,这是一本记录北大媒体百年故事的书。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学者,从这里眺望世界,走向未来,以坚毅、顽强、几乎是前仆后继的精神,在这片落后的国土上播撒文明的种子。生活在北大的人都会把握到这种恒远的脉搏,与之共同跃动。这是一种北大特有的精神现象,这种存在超越时间和空间的精神成为北大永恒的灵魂。感谢北大我也有幸加入首届北大暑期记者团,跟随着百年队伍直接感受他带来的传承和力量。 感谢北大,这一个月充满了惊喜与遗憾,似乎在为我的下一次邂逅制造新的可能。在这里的一个月,它的风物,气度,精神,让我深深的爱上这里,在脱掉名校光环和优绩仰慕下,它的内在,更加迷人。

  • 学生头像

    罗昶

    作为校友,这次暑期回母校充电大语言模型相关知识,取得了满满的收获。不仅将我从领域入门带到了实战与前沿,期间与各位本科学弟和外校同学的交流更丰富和拓展了我的眼界与认知。我们第一名的课程报告也认可了我与我们组员的努力。 燕园情,千千结,今天我再次用青春完成作业,为的是明天巨木成林,让中华在人工智能领域震惊世界。

  • 学生头像

    魏黛

    在北大暑期学校,我深感学术交流的魅力与友谊的温暖。不同背景的学子汇聚一堂,共同探索知识,结下深厚情谊,这段经历将成为我人生中宝贵的财富。选修的《社会调查实务》,授课的吕萍老师,吴琼老师,丁华老师,孙妍老师,令我深刻体会到社会调查不仅是科学研究的基础,也是解决社会问题的重要手段。在实践中,我学会了如何设计问卷、如何进行数据收集与分析,以及如何从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这门课程不仅提升了我的研究能力,也让我认识到作为社会成员,我们应当积极参与社会调查,以客观、科学的态度去理解和改善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

  • 学生头像

    王从龙

    # 「北京大學 Peking University」 燕园开启了我的七月 北京承载着这半个夏天 月余点滴碎片却不止于此…… rewarding,touching ! 场场好梦,久久留恋…… 十分荣幸能够再次步入北京大学参与24年的暑期学校,在学习的过程中,深深感受到了中国最高学府独一无二的人文情怀;体验到了知名教授高质量教学;欣赏到北大古色古香的美景;感受到了北大与香港学校不同的生活方式,校园氛围,教学环境……能够来到无数人向往的院校修读课程,为此我深感荣幸! 在今年学习中,学习的课程是“欧洲文化——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朱孝远教授从古希腊、古罗马,日耳曼三个不同民族的精神文化入手,分析了欧洲兴衰过渡,文艺复兴以及宗教改革深远的时代进步价值。并且,用亲身经历比较了中西文化之后,启示我们从“国民性”入手看待内外文化,抱以同情之理解;同时要敢为人先,争做新时代下合格的大学生……课程内容丰富多样,意义不凡。 碧中映红衬古韵,再入燕园情愈深 万卷诗书堪用世,一塔湖图总故乡

  • 学生头像

    张瑞一迪

    北大暑校结束一周多了,在一个晴朗的夏天傍晚,我写下我的北大记忆。 有人问:你在北大最感动的瞬间是什么? 可我想说,在北大短暂的这段生活,感动的不仅仅是瞬间,而是一个个瞬间拼凑成的真实生活。 说实话,我本以为自己和北大不会有交集,它也应该就只存在于,小时候的壮志踌躇里。或许是机缘巧合,在今年春天,我偶然了解到了北大暑校,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我试着向它靠近。 没想到一切比想象中的都顺利许多,申请很快通过,选到了想要的课程,甚至有些意外地顺利抢到了不多的宿舍名额。一切都很顺利,顺利得像是一场梦。 直到夏天那个细雨绵绵的早晨,我一个人拖着行李箱顺利刷脸走进北大的校门,望着眼前的未名湖和博雅塔。我知道,那不是梦。春天种下的种子,真的在夏天开出了花。 从报道到入住,无论是报道点的老师,还是宿舍的阿姨,每一个都充满能量,热情而友好。后来啊,我才发现,北大的每一个教职工,好像都是这样,也许,这就是北大给人带来的力量。 如果你问我感动的瞬间是什么? 我会告诉你:是理教抬眼可见窗外美丽的风光,是家园令人眼花缭乱的美食,是暴雨倾盆时吕志和楼里的一杯咖啡,是令人忍不住惊叹的图书馆,是藏在林深处的文科四系,是未名

  • 学生头像

    李春霞

    在北京大学参加暑期学校的这段经历让我深刻感受到这所顶尖学府的人文底蕴与学术氛围。作为一名工科生,我怀着对人文学科的敬仰与向往,踏入了北大的校园。在这里,我得以亲身体验到北大丰富的学术传统和浓厚的文化氛围,这一切都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 在暑期学校期间,我选修了文学课程。课程不仅扩展了我的知识领域,更让我体会到人文研究中那种深入探讨人类情感、文化和社会现象的独特魅力。通过与教授和同学们的交流,我对人类思想发展的脉络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也开始思考工科与人文的结合点,这让我对未来的学习和研究充满了新的思路和想法。 北京作为六朝古都,其历史和文化的深厚积淀为我的学习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背景。在这里,我不仅仅是在课堂上汲取知识,更是在这座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感受着历史的脉动。从未名湖畔的静谧,到三里屯的现代化气息,无不让我感受到传统与现代的交融,这种融合正是北大精神的一部分。 总的来说,北大暑校的经历不仅丰富了我的学术背景,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我的人文素养。跨学科的学习让我意识到,在追求技术进步的同时,我们也需要理解和尊重人类文化和历史的深刻意义。我相信,这段经历将成为我未来成长中的重要一环,引领我

  • 学生头像

    张宸赫

    我是一名来自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商学院的学生。我选择了量化金融这门课,该课程难度比较大,不仅涉及到了金融知识,还有统计、编程、高等数学等专业知识。作为留学生,非常感谢北京大学能够给我一次在国内顶尖高校进修的机会,通过为期三周的学习,我感受到了浓烈的学习氛围和丰富的课余活动。如果未来有机会,我期望再次回到北大深造,读破万卷书,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 学生头像

    王刘旖旎

    来参加北大暑校是我这个夏天做的最正确的决定!我修读的课程是马莉萍老师的《经济学视角下的教育世界》,对于经济学和教育学知识空白的我来说,这门课是我教育经济学的启蒙,也让我对未来的职业规划更加清晰!! 马老师是教育经济学领域的大牛!(身上散发着一种知性美谁懂!!)老师上课风趣幽默,把专业知识讲的特别通俗易懂,同时又很鼓励我们思考,耐心地听同学们各抒己见,上课简直就是思维火花的碰撞,让我有种“我长脑子了”的获取知识的满足感。课程内容新颖有趣,除了老师正常授课外,助教们也分享了他们的研究,真是受益匪浅~此外老师还组织了近年来教育领域热度很高的话题的小组pre和辩论赛,启发我们辩证思考。 在暑校我还认识到一群特别好的朋友!大家都很真诚有趣,我们一起准备小组作业,一起吃饭,谈天说地仿佛认识很多年一样。真的很爱团魂炸裂的7组,我们一定再见的。 这个暑假,在自由开放包容的北大度过了一段特别充实幸福的时光,满载而归,不虚此行!!就像网上同学开玩笑说的“两周暑校课,一生燕园情”,谢谢pku,谢谢老师和强大的助教团队老师们,谢谢家园丰盛的美食,谢谢大家,谢谢这个美好的夏天。

  • 学生头像

    彭义哲

    在北大这片学术的沃土上度过的这两周时光,仿佛是生命中一抹格外绚烂的色彩,让时间不仅仅是流逝,而是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意义。在这段旅程中,我沉浸于一种久违的纯粹状态,发现原来每个人都在各自的迷茫海洋里航行,却都以不凡的勇气与毅力,坚持着前行的方向,不断探索,不懈努力。这份共鸣与激励,让我深刻感受到集体的力量与梦想的共鸣。 尤为珍贵的是,我有幸踏入了陆教授《死亡的社会学思考》的殿堂,陆教授讲,“未知生,焉知死”,这门课程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对生命、死亡及社会深层次关联的深刻思考,让我在思想的海洋中遨游,收获了对人生更加多维的理解。同时,我还旁听了金教授的《中国现当代小说选读》,听金教授论高加林的人生选择,文字的魅力在这里被赋予了新的生命,每一段故事、每一个人物都如同鲜活的历史片段,让我重新认识了那个时代,也再次激发了我对文学无尽的热爱与向往。 这样的机会,无疑是北大这个广阔舞台赋予我的宝贵礼物。它不仅让我暂时忘却了外界的纷扰与琐碎,更让我得以全心全意地投入到知识的海洋中,感受学术的纯粹与魅力,不断充实自我,追求卓越。我深知,这段经历将成为我人生旅途中一段不可磨灭的记忆,激励着我

  • 学生头像

    梁怡萱

    在北京大学优厚的教学资源的支持下,在兼容并蓄的学风的熏陶下,我不仅增加了科研知识储备,而且拓宽了视野,黄教授循循善诱的引导,使我能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领略了各路观点的魅力。来自全球各地的同学因为北大暑校相聚这里而成为朋友,今年夏天短暂而美好的经历,使我一生受益。

  • 学生头像

    董科含

    感谢北大,让我们这些在海外求学的留学生能够有机会感受国内顶尖大学的教育。天南海北的中国大学生齐聚在北大,一起交流一起学期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

  • 学生头像

    黄洛茵

    今年在北京大學,我們不只學習了不同學科的知識,更豐富了我們的閱歷,帶我們參觀了不同的觀點,讓我們對祖國的認識更深。除此之外,透過不同的文化交流活動,讓我們對國家更有歸宿感。